
以舟復返信仰、築造行動、集體與可能
Revisiting the Belief by Canoe: The Making of Action, Collectivity, and Potential
Article by 江亮儒
摘要:延續前篇關注開發下的人與土地,「水土不伏:都市邊界.映像對話」次場放映單元「陸上行舟」,討論《路上行舟》(2023)和《造舟、問石,祭(記)海口》(2024)兩部紀錄片,以重現傳統信仰創造了集體性,也持續探問行動的意義與可能性。
關鍵詞:城市化、造舟行動、東湖龍王廟、介入社區
Abstract: Following the previous session about people and land under urban development, the second session of Interflow: Screening Series on Urban Frontier, “Portage”, presented two documentaries with directors’ remarks, Go to Street with Boat towards Coop (2022) and Remembering Haikou by Reperforming (2024). These works unfold the making of collectivity through representing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consistently inquire about the meaning of action and its potential.
Keywords: Urbanization, Canoe Making Activism, Dragon Temples at East Lake, Communal Engagement
Header Image:《路上行舟》劇照,藝術家子杰提供。
青年們抬著木舟,穿梭街巷,步行過城市鬧區與百貨櫥窗。旁人側目但無人攔阻。
下午四點鐘,在長江與漢江交會的南岸嘴沙灘,藝術家子杰與朋友們開始了派對。沙灘上擺放著市民為悼念逝去親人的菊花,有人以薩滿鼓開始類似招魂的儀式、有人拉起紅色燈串,引來警察關注。一行人關了燈、滅了火,警察走後,繼續派對。天色漸暗,對岸大樓的紫粉燈光褪色成作樂背景,青年們將紅色紙船丟進水中,祈福的同時出聲獻給靈魂。
這是武漢藝術家子杰參與共同行動與製作的《路上行舟》(2022)和《過年七天樂》(2023),前者將抬舟紀錄、群組討論對話剪輯成片,後者則為前一年行動的延續。
與之相對的,是2024年端午,桃園海口村地方道士在海口埤邊完成祭拜儀式,「空城現場」團隊推著龍船繞行村落。隊伍踏上施工圍籬旁的不平石子路、經過航空城土地買賣廣告;成員林彥翔手捧三太子走在前頭,王正祥則在前進同時,停留過去的居民住家、信仰舊地,念出地點並展示毛筆字手寫祝語。正午陽光白亮,龍舟下水,海口埤上,團隊將祝語和石頭投入水中。岸邊聚集居民與觀者,幾十年前的口耳相傳於此刻成真。
第二場「水土不伏:都市邊界.映像對話」邀集《路上行舟》(2023)和《造舟、問石,祭(記)海口》(2024),延續對開發、人與土地的關注,進一步從行動探討與社區、人群共同連結的可能性。

擾動「地方」
《造舟、問石,祭(記)海口》中,空城現場團隊手造木舟,重現過去村民記憶中的祭江儀典,並與地方道士、居民和民意代表,共同見證了守護聚落逾百年的石敢當,在開發計畫下的去留意願。
與海口村建立連結的兩年多時間,團隊持續向地方信仰學習。此次端午龍舟載龍神的遶境儀式,是希望將祝福分給仍居於現場、即將搬遷的人們。「我們好像是透過傳統儀典,把大家聚起來,完成一些事情。」王正祥說,團隊做的事情和子杰的《路上行舟》行動存在某種呼應,都試著將人們聚在一起。
2022年起,航空城計畫徵收範圍內,多個村落被迫搬遷,地方傳統和信仰無法止住地消解。王正祥在近乎人去樓空的村子感受到不安:「開發現場人走得很急,太多事物來不及被好好處理。」他說,影片中團隊將石頭投入海口埤的意義,是希望它們在隨聚落消失之前,可以回歸根源:「這個動作或許能讓海口埤變成一種時空時光寶盒。假若未來埤圳乾涸,或被挖掉了,石頭就會再次冒出來。」
團隊將石頭投入海口埤,留下記憶;子杰則撈起東湖的石頭,堆成了信仰。
子杰回憶,2010年,地產商計畫在東湖周邊開發樓盤與遊樂場,引起武漢市民很大的反應。然而許多直接行動,如散步(上街)皆被制止,甚至便衣進到私人住家的聚會盤查,武漢藝術家們於是發起「東湖藝術計畫」,邀請各種各樣的人們,透過用藝術行為或作品,為此事發聲。
當時生活在周邊村落的子杰,有感於東湖被大量房地產樓盤團團圍住,他撈起湖裡的石頭、在景觀橋下的空地蓋起一座廟。子杰解釋,這麼做是讓廟宇跟對岸樓盤形成空間上的對峙,進而從對峙關係裡,探討城市化的問題。廟成之後,子杰在上頭貼了寫著「神龍在此」的紅紙,邀請朋友和遊客們前來。附近村民亦不疑有他,將這座龍王廟視為真正的廟宇,供奉祭拜。
2020年,疫情嚴峻,武漢封城;二年後,疫情仍未完全結束。春節期間,子杰和一群打算留在武漢的青年,思索如何透過行動連結彼此。一行人前往龍王廟祭拜的路途上,各自想法源源不絕湧出:有人讀到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遺孀妮卡(Nika Dubrovsky)在文章中寫下「真正的文化紀念碑其實都是臨時的」;另一名來自潮汕地區的朋友,提到了當地抬神轎的習俗。子杰憶起那幾年,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推倒紀念碑的事件,一行人也在混雜的靈感中,想起這座江邊城市與水的密切關係:「或許我們能搞一個臨時的、移動的紀念碑,它可以隨時出現或消失在街道上。」
於是青年們合力造舟,將它運往漢口並扛到街上轉了一大圈。轉運過程花去一天時間,在漢口市區繞著街道走,則大約花了四個多小時。
創造社群,還是哀悼失去?
「一行人扛著獨木舟走在街頭的過程,聚在一起創造了新的社群。」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教授劉紀惠從《路上行舟》中看見,子杰與東湖保持了距離,不企圖透過外在的力量或神靈,賦予信念、抑或希望;空城現場則為地方提供了緩衝空間,陪伴居民走完最後一個結束。
對此,劉紀蕙拋出疑問:「這個結束,是對於影片製作者自己,還是整個村落?」觀影過程中她感受到團隊投入大量情感,透過儀式和神靈祝福當地村民,而不是在與他們的相處中產生力量。劉紀蕙說,這是更為悲觀和被動的,因此想瞭解團隊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與詮釋這樣的過程。
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老師謝一誼則從表演理論與美學角度切入,將子杰一行人和空城現場團隊的行動,視為表演性、偶發性(happening)事件。謝一誼看見,東湖和海口兩地現場,都在不斷發生一些事情的同時,試圖創造或復返某種日常;而建造龍王廟、重演龍舟習俗的過程裡,似乎也顯現兩組行動者認為某個城市或社區日常已經失去。「這些行動過程裡的未來性,似乎可以再說出來一點。」謝一誼認為,如此能使世代的新美學再往前進。她也追問:「為什麼這個世代,會想要去介入一個社區?」
投入反迫遷運動的觀眾小魚,同樣好奇兩個團隊如何建立與在地社群、或其他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小魚從行動者的經驗與角度提出觀察:「子杰的行動比較像在建立社群的過程,思考『我們』與地方的關係、可以成為的樣貌。」《路上行舟》對她來說,是從「每個人的東湖」再往下做連結;空城現場則從自身共感地方的過程,讓觀者在一度去接近事件:「同時他們處理的另外一個課題是,如何去貼近正在被迫遷的對象?」

行動的意義
「空城現場書寫、拍攝與活動計畫的起始,某種程度是因為我們在抗爭上無法動彈。」王正祥回應,團隊其實不想要做過多詮釋,或將這樣的權力放在自己身上,但因為過程中太注意社區的離散,有時會花過多力氣,想要介入或重新凝聚當地社群。「我們用很認真的態度看待這件事,反而就黏在裡面。」林彥翔說,團隊非常在乎航空城開發計畫對土地與人的影響,卻因此無法拉開距離回看自身,而陷入行動困境。為避免不斷往下掉,他們持續進行其他計畫,試著維持情緒跟狀態。
林彥翔記得導師曾說過:「有一天他發現,藝術沒有要拯救世界,」那天之後,他豁然開朗:「我好像不是真的要徹底改變,或一直完全靠自己扛下這些事情。」雖然重回開發現場時,仍不免被巨大量體與無盡的破壞影響自身狀態,但林彥翔明白能做的事情有限,慢慢學著調整心態。他也以導師提過關於神風特攻隊裡,台籍日本兵更動飛機零件而保全性命的故事,不斷提醒自己:「如果航空城要一直飛下去,我們可以開始動一些手腳,看它會轉去哪裡。」林彥翔說,跳遠一點、講一些有趣的東西,就不會失速衝進混沌裡頭。王正祥補充,對團隊來說,影片的完成只是逗號,而非終了。即便拍攝暫時告一段落,他們仍然會往下一階段嘗試行動的可能性。屏幕另一邊的子杰,則在聊天框裡回應:「藝術做藝術的事情!」
「把離散的人帶回地方是很重要的,很支持你們做這件事情。」海口村居民來到現場,說自己專程來給團隊鼓勵。高中之後離開了大概十多年的時間,她說自己沒有很認識在地的故事,是幾個月前剛好回到桃園,發現了空城現場的行動,於是她也參與了端午的祭典。
子杰的龍王廟則從2016年存在至今。他認為,這說明了城市的空間規劃,不一定是由上至下的政府行為:「市民能夠自己決定,這個公共空間可以是什麼樣子。」子杰也猜想,扛舟行動因為運用了中國的傳統元素,使整件事看起來沒有太多違和感,一行人上街時幾乎沒有受到阻攔,當地市民甚至將其視為武漢的新民俗。除了以新形式轉譯習俗,子杰說,他們的行動也藉由權力者不那麼容易摸著頭緒的方式,向大眾傳遞訊息:「在疫情期間,我們還是可以上街、可以在街頭聚集。」
這樣的行動飽含、創造了集體性。「我們希望人跟人、夥伴跟夥伴之間,有更多機會見面聊這些事情。」比起最終結果,子杰一行人更關注的是「聯合」,即使有些空間已經不存在、有些夥伴已經離開了武漢,子杰仍相信,他們透過行動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做過這樣的事情,也有聯合的可能。」
Event Information:
水土不伏: 都市邊界.映像對話 Interflow: Screening Series on Urban Frontier
放映單元二:陸上行舟
時間:2024年11月3日(日), 14:00-17:30
地點:現流冊店(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70巷15號一樓 1F)
放映影片
1. 路上行舟 (2022) (由一群藝術家和朋友發起、參與、拍攝與剪輯)
2. 造舟、問石,祭(記)海口 (2024) (導演:空城現場)
講者:子杰 x 空城現場
主持人:李齊(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主辦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NYCU
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 Conflict, Justice, Decolonization: Asia in Trans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